2)第一百三十七章 逃不掉的宿命_大明太孙朱雄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乎!一个七十岁的老头,策动皇帝亲子,阴谋造反,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皇帝感到自己年纪以高,春秋无多,担心冯胜一系的人,在其身后转投周王,给朱标父子造成麻烦。所以便找了个借口,想着把他除掉以绝后患,陛下这是在安排后事啊。

  揉了揉发涨的头,朱雄英沉声问道:“老师,还有什么遗言,是留给孤的!”

  擦了一把眼泪,操着哭腔的李右,拱手言道:“伯父说,殿下强势,除陛下外,无人可制。”

  “且时常与太子意见相左,常此以往父子必生嫌隙,为小人所趁,此非殿下之福,亦非国家之福。”

  要说洞明世事,满朝文武,把皇帝祖孙三人看透的,非李善长莫属。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朱标、朱雄英这对父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牢不可破。

  点了点头,朱雄英继续问道:“老师的丧事,怎么办的?”

  李善长过身后,驸马都尉-中都尉-李祺,便依照遗嘱飞报京畿和西安。应天比西安近多了,想来陛下早以经知晓。

  李善长是大明的相公,开国功臣,教过太子、更是太孙的授业之师,朝廷有相应的典制,皇帝是不会亏待他的。

  而朱雄英要在西安主持移民充边,显然是不能参加老师的葬礼了,而且以君赴臣之丧,也不符合规矩。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其遗愿,彻查周王与冯胜因私结党之事。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思,朱雄英还亲笔写了一篇祭文,命李右带到其坟前宣读,烧给老师。

  打发了李右,悲从心生的朱雄英,抹去了眼见的泪水,随即下令:三日不接外臣奏事,行宫食素七日,设灵牌于西殿,他要遥祭自己的老师。

  设立灵堂祭祀李善长是人之常情,可从皇帝的必杀名单中抢人,可不是聪明人该有的做法。常森不得不提醒自家外甥,朱允炆都知道拍皇帝的马屁,太孙这么做,何其不智?

  更何况,他们冯家并不是南宫一系的人,对南宫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可都没什么价值,犯不着为他们犯颜。

  对于常森来说,太孙干什么都行,只要是外甥需要的,他都可以充任急先锋。因为他答应过自己的姐姐,全力以赴保着朱雄英一辈子平安、喜乐,乃至登基称帝。

  “舅舅,打仗的时候,你可是个勇者。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逃是逃不掉的。”

  “况且,周王的操守还算可以,孤也不相信他能干出这样的事来?”

  更何况,事情远远比已知的要复杂,冯胜一死,冯氏一系的人及周王都会受到株连。也许不比当年的胡惟庸桉牵连的人少,又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人丧命。

  朱雄英不是圣人,不敢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要这么多人死,对大明真的好吗?他太知道了,靖难之时,朱棣趁着朝无柱国,是怎么篡国称帝的。

  称帝后,还将茅大芳五十六岁的妻子充为官妓,侮辱致死不说,还下旨说:“抬到门外,拉去喂狗!”

  太常卿黄子澄的妹妹,被二十几个大汉轮奸,怀孕后生下了一个女孩。朱棣下旨回复:“等她长大,又是一个淫贱材料。”

  每次想到这些,朱雄英都挺纳闷的,就算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但作为同胞兄弟,燕、周二王的反差是不是太大了。

  随着来大明的日子年深日久,朱雄英越发的觉得,上天让他来到大明,也许就是为了阻止洪武朝的内耗,挽救壬午殉难中那些无辜者的性命。

  这也许就是他的宿命,逃不掉的!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