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三章 虚名与实利!_大明太孙朱雄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帝,千古贤君的典范,他争这个虚名了么?雄武如太祖皇帝,驱除鞑虏,光复中华,恢复汉人衣冠,他图这个虚衔了吗?

  这......,臣工们被他俩这么一闹,弄得面面相觑。明明就是花点钱的事,而且还是一朝盛世佳话。可在这俩人嘴里,却成了对百姓敲骨吸髓了,这还不荒唐?

  可瞧着陛下面无表情,大伙都在心里揣测,圣上功勋赫赫,如今正在兴头上,被这俩头倔驴泼了一盆冷水,那转眼可就是冲天的大火。

  甩了一下袖子,朱雄英从御阶上走了下来。右手掐腰,沉声道:“封禅,帝王之盛世!历代帝王者无不看重,却是一项殊荣。”

  朱雄英也是人,也是肉体凡胎,汉文帝那样的胸怀,他是比不了的。他也愿意听好听的,封禅是对一位帝王的肯定,写进史书也是一桩美谈。

  可虚荣心归虚荣心,自己有几斤几两,吃多少饭,朱雄英还是知道的。所以,先帝在临终之际,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克制自身的戾气。

  西征、北伐,纵横睥睨数千里,这一路的东挡西杀,放尽了朱雄英的胸中的一腔戾气。

  “朕知道,这些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境战事也是屡屡得手。你们这些文臣武将,都志得意满。”

  “可朕要说,善骑者坠于马,善泳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

  “朕已至不惑,早过了年少气盛的年纪。况且连先帝都没做过的事,朕做了,是不是有僭越之嫌?”

  多年来,朱雄英多次晓喻群臣,戒焦戒躁,务实求真。不能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高粱米饭”,景清的话不好听,可说对。

  有无功劳,史书如何评价,那都是后人的事,他不想管。封禅的事就算了,还是留给后世儿孙吧!他在位一天,便绝不提封禅之事。

  朝会就说点正事,国计民生,水运漕运,哪怕是旌表孝子节妇,也比在这磨牙强。

  吾皇圣明烛照,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能不为虚名所累,始终坚持勤勉治国,与民休息的处政态度,不由让人佩服他的胸怀。

  工部左侍郎-胡靖,出班举笏,恭声言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半年前,工部尚书-宋礼,与水官-陈瑄,奉监国太子谕开凿清江浦,发民工及官军,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引导湖水入淮河。

  筑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闸,以时宣泄,又沿湖十里筑堤,以便牵引船只。完工后,漕运船只可以直达清江口。

  十日前,增奏疏通吕、梁洪以减缓水势,开泰州白塔河以通大江,筑高邮湖堤,在堤内凿渠四十里,以避风流的危害。自淮河至临清,建置四十七道闸。

  若是建成,江南漕运至北平的船只到达淮安后,不必经陆运过坝,可直达清江口,节省了费用及人力。

  淮安置常盈仓四十区,贮存江南漕运之粮,往北至徐州、济宁、临清、德州,皆建仓以利转运。奏请朝廷,增拨人力、物力,重新划拨。

  但这样一来,工程便由三年,增至五年。时间长了,成本也随着增加。

  封禅要花钱,停工也是靡费,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既然陛下要务实求真,利国利民,那为什么留中不发呢!皇帝回京,政务羁押,可以理解。

  奏本压一天不要紧,但工地上多废一天工,数万民工、官军,仅吃食消耗,便是数千两白银。

  “那朕是不是批个准就行了呢?”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