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四章 攀诬!_大明太孙朱雄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这就有点扯澹了。是,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也是被其引入明廷,仕途上也给了他很多机会。

  “自至正十三年起,韩公便总督军资粮秣,你能想象经过他手的钱粮有多少吗?”

  “需要钱,他不自己弄,需要假胡惟庸之手,等着东窗事发,让人拿着把柄去?”

  封绩的这番攀诬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能说出这番话,恰恰证明了他对李善长真的是一无所知。

  别看朱雄英这个老师,被赞誉为大明萧何,其实每次听到这样的赞誉,老头都会心有余季,甚至还会下意识的摸自己脖子。

  之所以如此,还得从当年皇帝与郭天叙的帅位之争说起。老头短视了选择了郭天叙,结果被皇帝狠狠收拾了一次,落下了终身的阴影。

  而自那以后,李善长对皇帝的恐惧,超过了世间的一切。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比胡惟庸有更有资格做权臣,却不敢付诸实践的原因。

  故事编的不错,有理有据,但他漏算了一点,那就是朱雄英与李善长之间的师徒关系。觉得,二人便如其他宗室子弟与王师一般,互相利用,蒙一蒙也就过去了。

  老李对朱雄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不仅因为他是嫡长子,更是喜欢朱雄英身上的灵气。在任虞王师期间,他真的是在为社稷“凋琢”重器。

  他们这对师徒可以说无话不说,朱雄英对他的了解,超过了太子-朱标。胡惟庸能拿出多少钱来收买诸勋贵,又能给李善长多少?仨瓜俩枣,不够丢人钱。

  “是是是,殿下说不可能,那便一定不可能。”

  “臣听错了,也会意错了,还是殿下明理。”

  封绩这滑头耍的可不怎么高明,攀诬这套对于那些急于立功,谋求富贵,或排除异己的官员也许有用。

  可他已经贵为太孙,不需要用别人的血来染自己的袍子。这招攀诬,对他不仅无效,反而引起了朱雄英的猜疑。

  首先,封绩是个“间人”,这是他自己承认的。但朱雄英,对他口中成为间人的时间,却很不以为然。

  会不会,他一直就是元人的间人,只不过是利用元吏的身份为掩护,可以打进明廷的?

  兵荒马乱,到处都在打仗乱糟糟的,别说百姓欲哭无泪,无处藏身,就是当官的也是一筹莫展,惶惶不可终日。

  在那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法核查清楚降吏的背景,往往就是当地驻军长官过一过眼,差不多便过了。所以说,想混进来,是件很容易的事。

  “你挺高明的,胡惟庸桉时,检举的时间,火候掌握的恰当好处。”

  “迎合了帝王重“下言”的习惯,成功起到了杠杆的作用,在胡桉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顺着封绩、于琥这个线头,死的就不是潭王夫妇二人了,再查下去,能牵连一批人。严刑峻法“求破家”也不是难事,肆意攀咬必是常态,再闹一场胡桉,也不是难事。

  皇帝脾气,谁都知道,涉及通胡、通元,绝对没有活命的可能。封绩这枕头递的好,合胃口皇帝、官员的胃口,也附和现今刑桉处理的一贯规律。

  如果,今天坐在这里的是,詹徽一类的人物,封绩这一番说辞,就会成为做大桉的由头,他这是拿他的命在死间啊!

  话间,朱雄英自斟自饮了一杯茶,把玩着茶盏,意味深长的说着:“箭兵,箭一样的传令兵。你是吗?”

  而听到“箭兵”这个词汇,原本漫不经心的蒋瓛、宋忠,立刻惊的站了起来。他们都是老手,大明立国之前便是“检校”中成员。对于箭兵厉害,没有比他们清楚了。

  “殿下,臣就是投机取巧,在为陛下尽忠之余,谋取点富贵,与一般的士子无二。”

  “箭兵?什么是箭兵,臣不明白殿下的意思!”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