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七七章 演绎世界,偶发善意_苟道不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早在很早以前,刚入手这些典籍的时候,孟周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阅读方法。

  那就是不将这些轶闻笔记,各类典籍当成一本本独立的知识载体去看,而是尽可能将不同书籍中的信息连接成一个整体,用这样的方法来丰富他的见闻,弥补因为修行时间太短、历练太少而形成的一些短板。

  抱着这样的阅读理念,也是颇有成效的。

  但随着阅读的典籍越来越多,孟周发现了一个问题。

  同时被多本典籍提及的信息越来越多。

  若描述是一致的也还罢了,但真实的情况是,基本上就没有完全一致的。

  彼此大差不差,似是而非都算是好的。

  甚至有描述截然相反的。

  谁为真,谁为假?

  哪一本笔记的著述者是亲眼见闻,哪一些著述者只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又或者大家都只是盲人摸象,只得部分,不见全貌,这才造成了各说各话,各不相同的情况?

  有没有著述者心思不纯,故意挖坑埋雷的情况?

  ……

  修行者著书的目的,和凡俗人著书有着太多根本性的不同,不能看得太复杂,但也不能看得太单纯,说不定就蕴藏着某些不可言说的目的,或者意图想要传递。

  说不定里面藏着一些暗语信息,需要特定的人看到,才能明白其中深意。

  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他要借这些典籍文字中的庞杂信息还原出一个尽可能真实的修行界,以此弥补历练和见识上的短板不足,就变得困难了许多。

  很多信息的真伪,只需要实地去看一眼,亲自去求证一下就能破解。

  可他的目的本就是想要省掉这一步么。

  那就只能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线索,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它们自证,又或者彼此互证,以此不断将“真”提炼出来,将“伪”剔除出去。

  但这个工作量就实在是太大了。

  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牵扯到这里面去,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了。

  这也是孟周后期的阅读量变小的一个原因。

  现在,“万象演绎”就像是一个高效处理器。

  那些他有着明确思路,也有能力完成,但却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繁琐过程,在“万象演绎”的帮助下,以超高的效率完成。

  且随着孟周的阅读量越来越多,“万象演绎”的处理效率还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

  这些信息,被尽数归拢在一起,一个以大量典籍为“原材料”,经由严谨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演绎世界”在孟周心中形成,并且不断扩大。

  在这个“演绎世界”中,既有青玄域的山川地貌,又有灵脉煞脉的分布情况。

  既有凡俗社会的分布,又有一些灵脉之内的具体情况。

  放大去看,甚至能够看到一些生活在这灵脉上的一个个修行势力,他们的内部治理,日常运营,小到后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