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5章_宋氏家族全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考虑再三,他决定国内的革命继续由其他同志负责,自己首先代表未来的政府同西方主要国家进行接触,争取他们的支持。

  孙中山取消了原定的旅行计划,立即驰往华盛顿。10月15日途经芝加哥,那里的华侨举行了颇具声势的“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华侨们兴高采烈,为祖国的新生纵情欢呼,他们把孙中山当作促成这场革命发生的英雄来欢迎。美国报纸上不断刊出文章,预言孙中山将当选未来共和政权的总统。会后许多记者要求采访孙中山,他却悄悄避开了。

  到达华盛顿后,孙中山要求与美国国务卿诺克斯举行私下会见。诺克斯尽管洞悉中国的形势,但没有实际的利益,他不愿为新生政权助威,就傲慢地拒绝了。孙中山知道美国政府一贯歧视东方民族的立场,他不再强求,又匆匆奔赴纽约,在那里搭上一艘去英国的轮船。

  在伦敦,孙中山拜访了旧友吴敬恒,并与大军火公司维克斯一马克西姆公司老板特雷弗·道森进行接触。为了换取支持,孙中山提出了一些给予英国在华更大特权的条件。道森出于同新政府作成大批量军火生意的期望,答应向英国外交部转达孙中山的意见。但当时英国政府对华方针已经确定,就是坚定地支持清政府新任命的总理大臣袁世凯。他们看不起孙中山,认为他不过是一门“大炮”,成不了什么大事。孙中山的顾问美国人荷马李审时度势,他向英国人说明,如果英国不采取有力行动,野心很大的日本就可能操纵未来的中国局面,必然对英国的利益构成威胁。最后,英国外交部长葛雷只向孙中山表示在这场革命中英国政府将保持“中立”,令孙中山好不失望。

  孙中山又赶到法国,会见了总统克莱蒙梭,但仍然一无所获。这时他已收到宋蔼龄发来的好几封催促回国的电报,于是在马赛搭上一艘轮船两手空空回国。

  尽管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不在国内,尽管孙中山要求西方列强给予支持的努力没有效果,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革命领袖、民族英雄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轮船到达上海那一天,成千上万的市民和各地涌来的群众早早来到码头,向孙中山表示热烈的欢迎。

  1911年12月25日,这是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据说耶稣就诞生在这一天。西方庆祝它的程度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往年这一天作为基督教徒的宋耀如和宋蔼龄也会举行各种仪式,进行庆祝,向亲人和朋友祝福。但是今天不同,他们热切盼望着的孙中山先生今天就要回来了,其他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宋蔼龄和父亲一早就来到码头,翘首以待。

  这是上海常见的那种阴湿天气,蒙蒙的雨雾,噬噬的北风,给人一种透骨的凉意。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