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章_长安的荔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宝塔旁边的竹林边缘,是一面刚粉刷雪白的影壁,眼睛一亮。这是招福寺的独门绝技。达官贵人赏完龙霞之后,往往诗兴大发,这片白墙正好用来题壁抒情。而这白壁外侧不是砖,而是一层可以拆卸的木板。贵人题完诗,和尚们就把木板拆下来,移到寺西廊去,用青纱笼起。下次再有别的贵人来,依旧可以在无暇白壁上题……

  “我可以借用这影壁么?”李善德问住持。住持的腮帮子抽了几抽,双手合十道了句:“阿弥陀佛。”

  回答虽然含糊,但典座立刻领会了个中无奈,赶紧取来粗笔浓墨。

  李善德挥起笔来,先在影壁上画出几行词头。

  甲。叙荔枝物性易变事乙。叙岭南京城驿路事丙。叙分枝植瓮之法并盐洗隔水之法丁。叙转运路线并替手交驿之法戊。叙诸色耗费与程限事

  这“词头”本是指皇帝所发诏书的撮要,没想到李善德也懂得应用。杨国忠对这形式颇觉新鲜,吩咐人拿来一具胡床,就地坐下,背依宝塔看这小吏表演。

  一说起庶务来,李善德便丝毫不怵。他以词头为纲要,侃侃而谈,先谈荔枝转运的现状与困难,再一一摆出治策,配合三次试验详细解说,最后延伸开来,每一项措施所涉衙署、成本核算与转运程限。有时文字不够尽意,还现场画出格眼簿与舆地简图,两下比照,更为直观。他说得兴奋,只是苦了招福寺的和尚,李善德每说一段,便喊换一块新的白板来。十几页过去,寺里的库存几乎罄尽。好在李善德的演说总算也到了尾声,他最后在影壁上用大笔写了十一两个字,敲了敲板面:

  “十一日,若用下官之法,只要十一日,鲜荔枝便可从岭南运至长安,香味不变!”

  听到这个结论,杨国忠捋了一下长髯,却没流露出什么情绪。

  他身边不乏文士,说起治国大略吹得天花乱坠,好似轻薄的绢帛漫天飞舞;而李善德讲得虽无文采,却像一袋袋沉甸甸的粮食。他原来在西川干屯田起家,后来在朝里做过度支员外郎和太府寺卿,一直跟钱货打交道,对后者其实更有好感。

  此人前后谈了那么多数字,若有一丝虚报,便会对不上榫头。可杨国忠整个听下来,道理关合,论证严丝合缝,竟找不出什么破绽,可见都是锤炼出的实数。

  他从胡床上站起来,对这个转运法不置一词,只是淡淡问道:“你是敕命的荔枝使,既然想出了法子,自己去做便是,何必说与我知?”

  李善德刚要回答,脑子里突然闪过韩承下午教诲的为官之道:“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霎时福至心灵,悟性大亮,连忙躬身答道:

  “下官德薄力微,何敢觍颜承此重任。愿献与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

  这一刻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