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三章 抄书大业_大汉昭烈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着那些被他从各种渠道搜集而来,经过重新抄录,从竹简和丝帛变成纸质,如今又从自己书房搬到诸葛亮书房的一本本书籍,“书院的藏书馆里多为圣贤经典和书院学子们总结出的新知识,这里面的书籍却一本没有,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有些茫然地摇了摇头。

  “那些放在外面给人看的书,除了能教人断文识字、规范日常行为准则之外,就再没有半点实际用途,别说是观其大略,就算不读,也没有什么坏处。”刘备不屑地笑着,然后指了指书架,继续说道:“可是这屋里的书不一样,这些s载了治国理政、经世济民、乃至于纵横天下的各种学问,即便花上一生时间来钻研都不过分。”

  一边说着话,刘备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蓝色封皮的书,炫耀般地展示给诸葛亮看,“这本盐铁论,乃是先汉桓宽整理而成,记载了昭帝始元六年时的盐铁之议,期间耗时数月,双方辩论数十次,辩论内容涉及到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政策,同时还有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若只是观其大略,又怎能识得其中精要?”

  “这一本六韬,是幽州商会花费千金,从一户破落世家手中购得的,分为文武nb犬六卷,讲述治国用人、之道、用兵之道、组建军队之道、地理布阵之道、临阵对敌之道、操练士卒之道,又岂是一目十行所能掌握的?”

  “还有这本、这本”

  刘备如数家珍地指点着每一本书籍,听着他不断地讲述,诸葛亮脸上的神情也从不以为然变得严肃起来,最后更是一脸凝重。

  天资聪颖的诸葛亮也真正意识到了,刘备对自己究竟寄予了什么样的期望。

  想通其中关节之后,诸葛亮心中再无不满,他向后退了两步,整一整衣衫,然后郑重其事,再次对刘备俯下拜,“小徒必不负先生之厚望。”

  “这些书籍涉猎过于驳杂,为师只能掌握十之二三,你是众赞的天纵奇才,天赋比为师强了不止十倍,只要假以时日,必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代宗师。”刘备欣慰地扶起诸葛亮,对他温声说道:“为师让你抄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亲手抄上一遍,怎么也比读一遍要记得牢。”

  虽然不知道自己老师整天哪来的那么多俗话,但刘备言语中的殷切,诸葛亮还是能感受得到的,当即重重点头,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抄书大业。

  “抄书只是第一步,你在抄完一本书,将书中内容牢记在心后,再试着进行批注,将时的心得感悟记录上去,这叫做把书读厚等到读一遍批一遍,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出书中精华内容,这叫做把书读薄。”刘备回忆着前世里学习过的归纳法,对诸葛亮谆谆教诲道:“通读、读厚、读薄,经过这三步,才能把前人的知识经验变成你自己的,不要怕麻烦,你才十三岁,有足够的时间来打磨自己。”

  “先生尽管放心。”诸葛亮朗声答道,然后坐回到座位上,继续抄写起了那篇论积贮疏。11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