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八章 竖子不足与谋_从崂山道士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贺怀良此话一出,李评师的心中顿觉不妙。

  这位学生的性格脾气,他是最了解不过了,年纪轻轻便名扬四海,难免傲气十足,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亦是常态。

  但有一点,那就是死脑筋,太较真儿!

  前日因为一件小事,便与人在街上斗诗,想着看人家的笑话,结果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当晚他曾将那人所作的诗句默写下来,向自己请教,而自己看完了之后,也觉得精妙绝伦,另有一番韵味。

  甚至比起前人所作的精典,也是毫不逊色。

  此等绝句,在当今文坛之中能够作出来的人,屈指可数。

  大盛王朝至今六百余载,太祖皇帝于马上兴起家业,重用的可都是以一敌百的武将,以武立国。

  立国之后数十年,又扫清叛党余孽,收服边塞番国,历代皇帝个个身怀武艺,智谋与武力并存。

  在此期间,朝中那可大部分都是武将当政。

  直至太平盛世,王朝需求精通治国之道的能人,这才广开科举大门,招纳文臣。

  前四百年,天下读书之风盛行,正可谓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武将的权力步步削弱,文臣的地位逐渐上升,各种精妙文章,诗词歌赋层出不穷,辉煌无比。

  只是如今不成了!

  自从当朝天子的祖父,也就是无上皇。

  那一代,朝堂文臣把持朝政,可谓奸臣当道,欺上瞒下不说,把整个朝堂搞的也是乌烟瘴气。

  当时的宰辅胡吞相尤为可恨,笼络党羽,权势滔天,甚至通敌外番,企图谋反,颠覆大盛王朝。

  后来虽然平息了这场祸乱,但王朝也是元气大伤,自此之后,皇帝吸取教训,削减文臣的权力,重新提拔武将,并且废除一人独大的宰相制度,改为三公互相制衡。

  从此,文人的时代已过,文坛的地位也跟着一落千丈,习文之风虽然尚且盛行,但终究回不到当年的辉煌……

  通过贺怀良对那人的描述,此人是个年轻道士,所以不为外界所知,但是能在大街上信手拈来,行云流水的作出此诗,显然也绝不一般。

  虽然对方说不是自己所作,而是借鉴他人之诗,可既然如此,凭此诗的精妙,就算不能广为流传,多多少少也能有些名气。

  他青藤书院虽然远远不如崂山学宫有名,但收录的藏书、在文坛的人脉地位,其影响力也是极大的。

  为何对此却闻所未闻,完全没有丝毫印象!

  须知当今文坛之中,某些名家但凡出了新的作品,那可是迫不及待的便会发行于世,不仅增加自己的名气,同时还能大捞一笔,可谓是一举两得。

  有可能这是一位不屑于名利的隐士高人所作?

  没错!这种可能的确有,但同时也有可能就是那道士所作,一番说辞,无非也只是谦逊之言罢了!

  只可惜不知道他的姓名来历,否则自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