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4章 正朔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素,良渚还没有发现青铜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良渚绝对已具备文明的标准——国家的形态。

  西方人认为进入青铜时代,才是“文明”的标准。

  这只是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见识过没进入青铜时代,就已经有国家形态的文明而已。

  文明三要素,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说法了。

  按照《全球通史》的说法,文明的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而良渚文明无疑都符合这些特征的。

  最重要的是,良渚古城由莫角山遗址、良渚古城区和外郭区等部分构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

  而着名的苏美尔人乌尔古城面积仅0.6平方公里。

  苏美尔都能是文明,城市远比苏美尔庞大十倍还要多的良渚,难道不是文明?

  这点任何西方考古学者,都没办法反驳。

  我们的良渚实在是太硬了。

  良渚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高度。

  良渚分布的环太湖地区,聚落等级清晰,以玉器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及礼制系统具有广泛的一致性。

  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良渚社会基本符合中国考古学对于“文明”社会的定义,形成了比一般“古国”更加成熟、可以称作“早期国家”的高级政体。

  而且,华夏文明是良渚文明的直接延续。

  从现有的证据加上一定的推理,很容易得出良渚文明是目前可追朔的最早的中华文明。

  其中最重要的证据,其实来自于一句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于《左传·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左传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

  这是自提出后就被华夏各朝各代所接受的“公理”。

  换句话说,祀与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本质或者说特征,是判断是否是中华文明正朔的主要指标。

  祭天祭地从常识来说是最重要的祀,重要性应该至少不弱于其他祀加在一起。以琮璧祭天地是周礼所定的,而琮璧目前公认是良渚发明。因此,从祀的角度来说,良渚对中华文明有最大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的正朔。

  在周礼中,玉钺是军权的主要代表,而玉钺也是良渚最发达。因此,从戎的角度来说,良渚对中华文明也是有最大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的正朔。

  综上两点,几乎不可能存在另一个文化从祀与戎或者说国家的角度来说,对中华文明有更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最迟到周代良渚就已经被确立了正朔的地位,尽管周人很可能并不知道良渚文化。

  严格来说,良渚文明肯定不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也不是华夏文明后来的主体文明。

  或许学术界还在争议,崧泽文化是否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还是贾湖文化,又或者是红山文化,总之肯定不会是良渚文明。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良渚文明承担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他们下承华夏早期的原始部落文明,下接“炎-黄”体系的华夏主体文明,是华夏文明发源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而“祀与戎”在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祭坛。

  陈翰接下来,便要去良渚文明的祭坛,一探究竟。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