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两百六十五章 围剿游击队_我的元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斯大林曾预言,“再过两三年我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粮食最多的国家之一,甚至是世界上粮食最多的国家”。但他的这种预言无情地破产了。俄罗斯人至今也没有见到农业畜牧业出现高涨的局面,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粮食和食品。

  一个国家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一定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过于盲目地追求形式,而应该以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出发点。

  人民群众不是政治的工具,不是政治的附庸,而是国家的主体,社会的基石。任何改革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否则,任何的改革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伊万作为生产队长,在整个生产队都实行集体农庄后,就要一起劳动,结果原本耕作自己土地很勤奋的人,突然变的很懒了,完全是出工不出力,站在地里侃大山可以吹半天,而地是一块没有翻,这还算好的,神马尿遁,屎遁更是司空见惯,这些尿遁,屎遁的人一去就是一个上午,等要收工的时候他们就回来了。

  很快粮食危机就来了,因为大家都偷懒,生产的粮食自然就少,而给国家的公粮是必须要交的,交完公粮后,所有的粮食不够整个生产队吃半年,结果那一年伊万的那个生产队就饿死十几个**,二十个孩童,而伊万的生产队总共才两百多点人,差不多让人口减少了五分之一。

  后世俱达里娅?马克西莫夫娜?伊佐托娃(1909年出生)回忆:

  “我父母对农奴制记忆犹新。我出生时,他们替地主干活。我们经常饥肠辘辘。一场火灾烧毁了我们的家。我们就来到西伯利亚。我们是全村来的,有12户人家。在新西伯利亚近郊的伊万诺夫卡村落户。这里野物很多。到林子里去拣蛋,一拣一大堆。大家都盖起了用主墙一隔两间的平房。开始置起自己的家业。三年之后,每家都至少养了6头奶牛。牲口也不少。我们算不上很富,不过也称得上生活富裕。给孩子做的甜食五花八门:奶油甜面包,8字形小甜面包,抹上果酱的卷边烤饼。我们自己织布缝衣服,姑娘都打扮得花枝招展,还自己动手准备嫁妆。

  30年代的饥荒到来时,我已经结婚成家。我和丈夫已经在集体农庄里干活。是强迫我们加入的。奶牛统统没收。现在想起来都感到后怕。但凡是殷实农户,土地和生产资料全部没收。最让人想不通的是,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家业,统统没收。人们开始患上浮肿病,上面来人大肆搜刮,只留一点点种粮,口粮不给。自家的菜园成了救命稻草,可哪有工夫侍弄?起早贪黑,全在农庄里干活。每星期给我们发半拉大面包。穿的都是棉袄。像样的大衣商店里有的是,可农庄庄员哪有钱买?

  成立集体农庄那会儿,瘟疫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