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一四 弓箭行人各在腰(5)_金鳞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外则代表武官向文官争权。有这两重压力,“汉社”日益有凝聚力,影响也渐渐扩大,乃至于传到秦良玉的耳中。

  至于朱慈烺,更是早就从十人团处拿到了每个汉社成员的名单和履历,只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有助于工作更高效的推广。也因为他们对皇太子、皇室的忠诚,所以采取了放任发展的态度。

  此时坐在这间仿汉式的雅间里一共有三个人。除了首脑江渊,还有两个年轻人,都已经蓄了胡须,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成许多。

  其中一位是大明开国第三功臣,岐阳王李文忠之后。谱中录名邦发,论辈分比当代临淮侯还要高一辈。

  相对于社会底层的江渊,李邦发这样的世家子弟更加重视“清名”。而且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和看问题的角度,他们更容易接纳“民族国家”的概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正是此等士子从小要背的功课。

  而且在原文中,这句话之后就是“楚虽大。非吾族也”。

  想想那时候连楚人都是外族,而现在湖广之地却是大明粮仓,可见开疆拓土正是华夏自古以来的精髓。

  “这步子还是走得太慢。光靠咱们便服佩剑就想改变风气?难啊!”李邦发叹道:“目今百姓又不是魏晋时候,风流名士干什么,他们也跟风做什么。无利不早起呐。”

  “今日与二位贤弟会聚此间,正为此事。”江渊道:“我大明不缺汉唐疆土,缺的是汉唐开疆拓土的斗志!阉人胆怯,做做老妈子尚可,要想用他们激励将士英勇善战,这岂非缘木求鱼?故而我等之中定要有一人入训导官学堂主事,亲手抓紧后辈教育。”

  李邦发点头道:“石潭兄所言甚是。不过我却有个打算。”

  “愿闻其详。”

  李邦发看了看在座两人,抱起剑,道:“我那堂侄与吏部堂上官私教尚可,我欲退役得除一方太守。”

  江渊望向李邦发,半问半劝道:“君以功名之身投军,如今得除少校职衔,前途广大,何必执着于文官品秩?”

  “我岂是要他一个补子?”李邦发振声道:“我是想以文职之身进阶部堂官。他们兵部想抢我总训在州县之兵权,我们又如何不能抄了他们的老巢?咱们总训又不是没有进士出身的军官,总参也有好几个进士。一旦我们转入文职,相互扶持,数年间未必不能入兵部。只要假以时日,兵部到底算是文官还是武官,还得好好思量。”

  大都督府掌兵,兵部掌调兵之权,这正是太祖高皇帝时候定下的制衡之术。

  前者有兵调不得,后者可调兵却又无兵,如此皇帝才能睡得安稳。如果让这伙人同流一处,有兵且又能调兵,万一日后有人行操莽霍光之事,大明岂非要变色了?

  江渊知道上面不会让这种异想天开的事发生,但如果军官退役之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