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78章 前缘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何能够断定是著名的廷珪墨呢?”

  “廷珪墨不磨不耗我才勉强认得出,做成书画后就不行了,”周至赧笑道:“不过历史有记载的,北宋淳化阁贴用的就是这三样材料,这里两种都已经对了,剩下的那样也就不用多想。”

  “的确也是。”王乐梅刚刚也被周至的神奇表现惊着了,跟李乐海的思路一样,也在琢磨如何分辨这廷珪墨的墨迹,现在给周至这样一说,不禁哑然失笑:“要说谁能用失传大半的宋代八答锦和珍贵的南唐澄心堂纸造假,却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还有就是拓印的字迹。”周至书法上也不外行:“这个祖刻本,是目前见过的所有拓本高清图片里,印迹最清晰的。”

  “就好像我那个一刀平五千的钱母,拓本越是原本越清晰,越往后翻刻越模糊,《淳化阁贴》各个时期的翻刻拓本,仔细观察,字迹的清晰程度差异还是很大的。”

  说完打开祖刻本的第八本:“看这里,还解开了启老的一个疑惑。”

  “怎么讲?”李启严问道。

  “王献之写的散骑的骑字,在懋勤殿本当中是长竖带钩,但是启老认为如果是长竖带钩的话,钩的起笔就不该回笔再出钩。”

  “这样在钩下会留下一个竖尖,启老认为王献之不会写出这样的败笔,因此这应该是匠人翻刻的时候,见到的祖本已经有了伤损,想象为之,或者翻刻好的刻板在这个部位遭到了损伤,导致拓印出来后多了一笔,总之非献之笔墨所为。”

  “现在看祖刻本上这个骑字,可字原就不带钩,而是形如柳叶的长针竖,可算是解了一桩公案。”

  说完对李启严拱手:“恭喜李公,其实这同时也侧证了毕士安祖刻本的真实性。它的确是比南宋翻刻的懋勤殿本年代还要早,加上毕文简的跋文,实在可以称作绝品了。”

  这四本祖刻本之所以被称作“毕士安祖刻本”,原因就是因为最早是赏赐给宋朝宰相毕士安的。

  毕士安在北宋其实应该算是著名的宰相,不过现代人却很少知道他。

  毕士安字仁臾,代州大同人,宋太祖乾德四年中进士,宋真宗即位后,拜工部侍郎、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

  他的最大功绩,是一力向宋真宗推荐寇准,宋真宗拗不过他,最终同意同时任命毕、寇二人为平章事,即宰相。

  寇准任宰相后,小人申宗古诬告,毕深知寇之为人,有极力为寇辩护,查清诬告案件,将申宗古斩首,寇准才得安心政务。

  辽国统军萧挞凛领兵南下侵宋,毕士安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的主张,最终使得宋辽在澶渊订立盟约,双方罢兵议和。

  可以说没有毕士安,寇准就不可能为相,也就没有后来的逼迫真宗亲征,抗辽成功的政绩。

  北宋是个奇怪的朝代,每到危急时刻总有人替它续命,而毕士安,算得上是续命人之一。

  毕士安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平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景德二年毕士安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赐白金三百斤,废朝五日,册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

  因为为官清廉,导致后人生活困难,后来王旦为相,面奏真宗,称赞其清节,真宗于是加赐毕士安家白金五千两,授其二子、一孙为官。

  在周至上一世写的历史小说里,苏油家的老大,娶的就是毕士安的孙女,因此周至对此公非常熟悉。

  毕士安治学严谨,喜藏书,擅长书法,仪表谈吐不凡。所储之书,皆亲加校雠,藏书之富,为宋初名家之一。

  真实的历史上,毕士安的藏书后来尽归了孙女婿宋绶,让宋绶也成了宋代藏书大家。

  而在小说里,宋绶临终又将书赠给了苏油,最终让苏油建立其了当时最大的藏书楼——可贞堂。

  让周至想不到的,却是自己这一世能够收藏到和看到上一世书里那些角色们留下的真迹,这也算是一份奇妙的前缘了。

  请收藏:https://m.qdbq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